經典回顧
  經歷種種挑戰和困難,預防癌症的方法2013年經濟大省江蘇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。昨天,省長李學勇在《政府工作報告》中,用“穩中有進、穩中向好”給2013江蘇定調,在代表委員中激起共鳴。
  進在轉型 襯衫經濟運行提質增效
  “全省2013年進出口總額增長0.5%,增長額為27.5億美元;室內裝潢南通的增幅達13.2%,增長額為39.3億美元,為全省外貿正增長作出了很大貢獻。”說起去年的宏觀經濟,省人大代表、南通市市長張國華首先提到的就是外貿。
  國際需求疲軟、企業經營困難,南通外貿何以“風光旖旎”?“關鍵是轉型快。”張國華說,以出口依存度較高的船舶為例,這兩年國際市場對傳統的散貨船、油輪、集裝箱船需求降低,但高品質的特種船舶、海洋工程裝備需求看漲,中遠船務等一批優勢企業抓住機中谷餐飲設備遇加快產品結構調整,打開了新市場。
  “我們的外貿增長不是簡單的進出口額增加,關鍵字廣告而是在轉型中提升。”張國華說,比如家紡行業,去年在市場體系建設、貿易便利化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,產業競爭力、流通成本實現“一升一降”,輻射帶動效應已不局限於本行業。
  省發改委主任陳震寧說,去年我省新興產業銷售收入增長18%,成為新的增長點;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38.5%,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了1.2個百分點。
  多位省政協委員表示,經過多年高速增長,支撐我省經濟發展的因素已發生深刻變化,唯有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發展。政府工作要聚焦轉型升級,真正使江蘇經濟行穩致遠。今年主要預期目標安排總體上低於去年,比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%左右,低於1個百分點,就是要為轉型留足空間。
  實現江蘇經濟穩定健康發展,“高輕優強”是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重要取向。陳震寧說,當前,特別要促進產業間的融合發展,比如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的互動發展,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,都要以新的模式、理念來推進。今年,我省計劃安排的200個重大項目中,科技創新、新興產業、先進製造業、現代服務業等“倍受關照”。
  進在創新 企業彰顯主體作用
  省長李學勇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,要聚焦轉型升級,著力提質增效,真正使江蘇經濟行穩致遠,必須更加重視發揮改革創新的強大作用,著力推進觀念創新、科技創新、體制機制創新,有效發揮我省科教人才優勢,加快創新驅動發展,充分釋放改革紅利、市場潛力和創新活力。
  “省長對創新驅動高度重視,我感到十分振奮。”省人大代表、連雲港鷹游紡機集團董事長張國良說。作為我國唯一、世界上第三個掌握新材料碳纖維乾噴濕紡工藝的企業,其前身竟然是傳統的紡織機械廠。“碳纖維只有頭髮絲的十分之一細,纖維束強度卻可以達到鋼的4至5倍,而且耐高溫、抗腐蝕、導電好,是高新材料中的全能選手。”張國良說,正因為企業21年矢志不渝追求創新,才能打破國際封鎖,做出中國人自己的碳纖維。
  張國良註意到,李省長在報告中提出,要“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、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、高校科研院所創新源頭作用、金融的支撐作用、中介組織服務作用。”他認為,這是一套完備的、適應江蘇實際的創新機制,每個環節環環相扣,對江蘇的創新會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。
  省人大代表、蘇州恆力集團董事長陳建華也深深贊同“創新是企業轉型的重要手段”。作為全國紡織服裝行業的龍頭企業,恆力的布最貴能賣到一米300塊,而普通的布一米可能只賣3塊錢,靠的就是不斷創新。由於國內外形勢的原因,企業去年的利潤受到影響,但恆力仍會將打造高精尖產品作為重中之重。
  進在協調 區域“短板”成長迅速
  保持蘇北政策連續性的同時,啟動六項關鍵工程,蘇北全面小康建設取得新進展。實施推動蘇中融合發展特色發展,實施經濟相對薄弱地區發展政策,蘇中整體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。區域協調發展,成為我省去年經濟穩中有進又一鮮明特色。
  “這幾年,徐州經濟社會面貌變化巨大,人們的精氣神更足了。”徐州市副市長李燕委員表示,這種變化,得益於我省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,特別得益於徐州老工業基地振興“一市一策”的政策。她用幾個主要經濟指標佐證徐州經濟規模正由小變大、產業轉型由低到高的喜人變化:去年全市GDP、公共財政收入、工業總產值首次全面超過常州,高新產業產值增速超過30%。一條京滬高鐵,給徐州帶來密集的人流、物流和信息流,助推徐州城市功能由弱變強,各種要素由集聚走向輻射,無論交通、物流、商貿、旅游還是教育、醫療等,徐州區域中心城市地位已經確立。
  實施跨江融合加快發展,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季允豐代表對此印象深刻。“揚州納入寧鎮揚都市圈,交通一體化進程大大加快,加快了生產要素的互補融合,給我們開發區發展帶來了新機遇。”儘管去年宏觀環境不樂觀,但開發區各項指標高水平發展,LED、電子書、智能電網、新能源等新興產業保持30%以上增長,光伏產業下半年以來已滿負荷生產。從更高層次上推進區域發展,通過與上海合作,提高開發區國際化、市場化水平,促進產城融合發展。前不久,揚州開發區與上海張江高科共建園區已在揚州經濟開發區啟動。
  本報記者 杭春燕 黃 偉 邵生餘  (原標題:穩中有進:“進”在轉型創新協調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h33ihdi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